广东省五大都市圈正式集体亮相!

  12月20日,广东省政府网站发布了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为2023年—2030年,展望至2035年,为五大都市圈明确发展“路线图”。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介绍,广州、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分别由广州、深圳市政府会同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并经国家发展改革委衔接函复,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由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

  广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2016年已超过70%,2022年达74.79%,已进入城镇化成熟稳定阶段。经过多年实践,广东省有条件、有基础也有必要加快培育发展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等五大都市圈,进一步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格局,增强珠三角、北部湾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内生动力,形成区域发展新优势,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广州都市圈打造全国高质量同城化示范区

  《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广州都市圈范围包括广州、佛山全域,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清远市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土地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2022年常住人口约3257万人。规划有关任务举措涉及清远英德市和云浮、韶关部分地区。

  规划提出构建以广州为中心,以广佛全域同城化为引领,深入推进广清一体化,带动肇庆、清远中心城区成为发展极,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全国高质量同城化示范区、全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典范区。到2030年,广州都市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8%。

  艾学峰表示,广州都市圈地跨珠三角地区中部(广佛肇)与北部生态发展区(清云韶),都市圈内经济实力雄厚,但城市间发展差距较大,“虹吸”与辐射效应并存。

  广州和佛山两市作为核心区,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作用,提升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功能,加快建设国际大都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佛山将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创新高地,加快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都市。以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为引领,共建国际化都会区,实现两市全面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区和全国同城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带动都市圈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肇庆、清远城区作为两极,肇庆城区将建设彰显中国特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衔接的粤港澳大湾区制造新城、康养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和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高品质新都市;清远城区将打造大湾区重要产业延伸带,探索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创造新时代生态功能区高质量发展“清远经验”。

  四轴分别为广佛肇发展轴、广清发展轴、与深圳都市圈联动发展轴和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联动发展轴。

  规划还聚焦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共促创新驱动发展、协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携手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共建共享宜居都市圈、打造生态美丽都市圈、构筑区域合作开放新格局、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规划举措。

  艾学峰表示,广州都市圈建设将有利于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和佛山省级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珠三角地区与北部生态发展区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有利于广州市疏解转移与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不符的功能,不断强化创新能力、文化软实力、国际竞争力和门户城市功能,巩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地位;有利于加快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的能级;有利于肇庆进一步提升都市区发展水平;有利于清远、云浮、韶关市在建设北部生态发展区、实现绿色发展的前提下,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好更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获得更加开放的经济合作空间与平台。

深圳都市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

  《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及深汕特别合作区,有关任务举措涵盖河源、汕尾部分区域。

  规划提出以深圳为主中心,东莞、惠州为副中心,高水平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先锋典范和开放包容的世界窗口。到2030年,深圳都市圈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93%。

  深圳都市圈地跨珠三角地区东岸(深莞惠)、沿海经济带支点(汕尾)及北部生态发展区(河源),都市圈内经济交往频密、人缘相近、文化相融,但都市圈内各市发展水平悬殊,深圳、东莞两市发展空间不足。

  为此,规划从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携手打造科技创新产业体系、协作发展海洋经济、构建区域开放新格局、共建公共服务优质生活圈、加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与规划实施保障等方面着手,提出要增强深圳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提升东莞、惠州副中心发展能级,高水平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增长极,形成“一主两副一极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布局,实现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协同联动。

  艾学峰表示,规划的出台,将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深圳市发展空间,推进深圳建设更具改革开放引领作用的经济特区、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更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和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有利于加强深圳、东莞、惠州三市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建立区域产业、职能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中心集聚、轴线拓展的集约发展态势;有利于河源、汕尾市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为全省特区带动老区、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作出探索和试验。

五大都市圈增强中小城市发展合力

  除了广深都市圈外,广东还有三个都市圈。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包括珠海、中山、江门、阳江全域。规划提出以珠海为核心,中山、江门、阳江作为发展极,提升珠中江同城化发展水平,提升珠中江阳协同发展水平,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新时代高水平开放合作新高地、宜居宜业宜游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到2030年,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0%左右。

  《汕潮揭都市圈发展规划》表示,汕潮揭都市圈包括汕头、潮州、揭阳全域,梅州都市区为联动发展区。规划提出以汕头核心区为主中心,潮州、揭阳为两大重要增长极,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增长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重要节点、均质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试验区。到2030年,汕潮揭都市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左右。

  《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称,湛茂都市圈包括湛江、茂名全域。规划提出以湛江市城区为主中心,茂名市城区为副中心,空港经济区为极点,推动湛江协同茂名一体化发展,培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联动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门户枢纽。到2030年,湛茂都市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约57%。

  广东城镇化虽然总体进入成熟稳定阶段,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城镇化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动能亟需进一步提升。培育发展五大都市圈,是广东省顺应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增强大中小城市发展合力,形成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新优势,助力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广东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共同体现四方面要求:

  注重一体化同城化发展。广东培育发展五大都市圈,是在不改变各地现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打破行政边界的市场壁垒,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集聚,围绕国家要求的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分工协作、统一开放市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六大领域部署重点任务,突出一体化同城化发展,推动各都市圈协调协同发展。

  注重差异化发展。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各都市圈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也不平衡,因此,应立足各都市圈的发展实际,差异化确定目标、定位。广州、深圳都市圈以广州、深圳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周边城市加快发展,培育成为代表广东省乃至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现代化超大城市型都市圈。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由经济体量相当、经济联系较紧密、一体化同城化趋势明显的若干城市构成,以珠海、汕头、湛江为中心分别带动珠江口西岸和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加快发展,培育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注重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广州、深圳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规划,致力于拓展珠三角发展腹地,辐射带动清远、云浮、韶关、河源、汕尾、阳江等粤东西北地市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以汕头和湛江为中心推进汕潮揭、湛茂都市圈规划建设,打造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增长极,促进和支撑粤东粤西地区两翼齐飞,推动全省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注重互动融合发展。五大都市圈发展不是孤立的、割裂的,是统一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下的联动发展。在编制规划时注重加强广深双城联动,推动广州、深圳都市圈的全方位合作;推动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主动承接广州、深圳都市圈的辐射带动,加快构建“核+副中心”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