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活,全盘活。”作为国民经济基本单元的县域经济,直接关系到全国经济大棋局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而坐拥21个GDP千亿县的江苏省,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过程中的探索无疑具有风向标意义。
2024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好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当前复杂且多变的全球经济形势下,多年来持续走在全国前列的江苏省县域经济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江苏经验”对全国其他地区有哪些借鉴意义?对于这些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日前专访了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邓传林。
《中国经营报》:对于一个县级城市来说,GDP接近或突破5000亿元意味着什么?将对县级市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未来,江苏省会有更多县级市迈入GDP“5000亿俱乐部”吗?
邓传林:一个县级市GDP突破5000亿元,一方面,意味着其经济体量可以比肩一些地级市。2023年,昆山市及江阴市两地GDP均高于江苏省淮安市和连云港市两座地级市,在全国近300座地级市中排名60位左右;另一方面,GDP达到或接近5000亿元,意味着县级市产业基础深厚扎实,科技创新水平领先,综合承载力强,未来发展潜力更足,是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各县市学习的榜样。
GDP达到或接近5000亿元,对于县级市发展而言将带来以下有利影响:首先,GDP迈入“5000亿元俱乐部”是县级市最具“含金量”的地区品牌之一,将进一步提升两个县级市的“显示度”和影响力;其次,有助于两个县级市进一步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优质创新资源的“议价能力”和集聚能力;最后,县级层面的领先优势将赋予其更多发展机会,承担“原发性创新”历史使命,这种创新不仅是科学技术或产业发展层面的,更多的是制度和文化层面的创新。
但盛名之下两个县级市也面临着一些发展挑战:与同等经济体量的地级市相比,两地将更快触及基础要素的“天花板”,在日益趋紧的土地、人力等资源要素限制下,其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更甚于同等经济体量的地级市。同时,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将带来“规模不经济”的诸多问题,在交通、环境、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2023年,昆山市及江阴市GDP领跑全省,居于第三位的张家港市GDP尚未达到3500亿元,其他县市GDP均低于3000亿元。同时,昆山市及江阴市两地均经过了近7年的努力,GDP才实现从3000亿元迈向近5000亿元的大关,综合考虑张家港市、常熟市等县市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态势,预计江苏省新增一座5000亿级县市至少需5年的时间。
《中国经营报》:江苏省同时拥有两个5000亿级县级市的原因有哪些?如何看待昆山模式与江阴模式间的区别?
邓传林:江苏省同时拥有两个5000亿级县级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昆山市和江阴市基于区位优势,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辐射和带动效应显著;二是两地乡镇企业起步早,培育出了一批优质市场主体,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三是园区经济发达,两地建立了一批省级以上的高能级园区载体,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载体和支撑;四是长期引领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全国第一”的品牌效应。
昆山模式与江阴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昆山模式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内向型经济为支撑”的发展模式,昆山市早期依托台资及美资、德资、法资等外资企业起家,经过30余年的发展,2022年,仅台企就贡献了昆山市50%左右的境外资金利用额、60%的进出口总额。
江阴模式则是以“内需为核心、内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江阴市依托本土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顶梁柱,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总量的比重超过90%,贡献了全市超70%的GDP和税收、超80%的工业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同时,江阴市借力金融资本助推经济做大做强,拥有“华夏A股第一县”称号,且近年来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
《中国经营报》:截至2022年年底,江苏省40个县(市)中共有21个跨过了GDP千亿元门槛。江苏省县域经济在全国长期保持领先优势的原因有哪些?制造业在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助推作用?
邓传林:江苏省县域经济长期保持领先优势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坚持产业兴县、工业强县,各县市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建设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二是坚持科技创新,各县市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及创新公共平台,不断优化创新生态;三是坚持开放协同,各县市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深度融入城市群、都市圈建设,推动产业、创新等多领域协同发展。
制造业是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压舱石”“定盘星”。2022年,在江苏省21个千亿县中,有20个县市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0%,其中,14个县市占比重超过40%,昆山市和江阴市占比分别为48.4%、47.9%。
《中国经营报》:未来,江苏省县域经济进一步做强做大的“突破口”有哪些?还需要补齐哪些“短板”?
邓传林:江苏省县域经济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突破口”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科技创新,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二是聚焦新型工业化,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三是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加强区域产业合作;四是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
需要补齐的“短板”在于,苏南苏北县域间的发展差距及各县市城乡间的差距有待缩小。
《中国经营报》:放眼全国,江苏省县域经济堪称“一枝独秀”。对于全国其他区域而言,有哪些“江苏经验”值得借鉴?可复制、推广的前景如何?
邓传林:发展壮大的县域经济“江苏经验”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牢牢抓住实体经济,以制造业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二是着力打造产业生态,形成产业链条,培育特色的产业集群;三是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全国其他区域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扬长避短,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在学习借鉴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经验的同时,走出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